close

image

來源:讀墨電子書店

 

起因是我某天不小心到看了讀墨電子報《維根斯坦:語言沒有「本質」這回事》這篇書摘。

心得是.........

通篇近3000字每一個字都是中文,奈何全部湊在一起我就是看不懂他在說什麼。害我開始懷疑自己是功能性文盲(functional illiteracy)

為了治療自己的功能性文盲,於是我決定去找這篇書摘的原出處──也就是這本《哲學的40堂公開課》來看。

 

作為一個三類人,我對哲學的了解非常有限,大概僅限於歷史老師上課時短短的三言兩語。雖然這一直是我很想涉獵的領域。過去也試著買過/讀過一些哲學相關的書籍,但必須無奈地承認不論是著作或理論,這真的是相當艱澀的領域。

而且近年來因為各種網紅或神秘的網路現象,哲學翰海中的部分流派或學說蔚為風潮(嘛比方說那個阿德X、尼X等等)

但秉持懷疑精神我覺得僅聽一二家言就奉為圭臬還是有些危險,因此希望能對哲學──主要是西方哲學──有較全面的了解。

這時候《哲學的40堂公開課》就是相當不錯的選擇。

 

《哲學的40堂公開課》用40堂課的40個章節,介紹40多位在西方哲學史上留下深遠影響的人物。

對哲學門外漢如我,它用適中的篇幅、簡明的闡述,介紹這些哲學家的主要主張和思想。

我認為它相當適合對哲學幾乎沒什麼概念、或對蘇格拉底、伏爾泰、康德、叔本華、黑格爾等人的印象停留在「只是聽過名字」(或只看過一些youtube介紹影片)的狀態的人。

它不僅是一本引領哲學新手的入門書,也是一本歷史書。它的原文書名《A Little History of Philosophy》便說明了它其實是一本西方哲學簡史。不過在歷史的部分,本書闡述哲學以外的不多,需要至少對西方歷史有大致上的概念。

起自「提出問題的人」蘇格拉底,終至「現代牛虻」彼得‧辛格,本書不只是闡述西方哲學簡史而已,作者巧妙地將上古至今的哲學家們以思想以容易聯想的脈絡串聯起來,讓哲學精神如河流一般,雖非一脈相承,卻是有跡可循。

每一位哲學史上的大師都有他們的主張與論證方法,有些地方不謀而合,也有些地方南轅北轍。本書的一大優點是,深不深入我不敢說,但淺出、靈活而生動是肯定的。它並不會像許多哲學的概論書一樣長篇大論,讓你光是讀完一位哲學家的篇章就幾乎原地放棄。

固然,要追求篇幅的精簡勢必需要捨棄一些東西,但我認為作為入門的哲普書籍而言這是本書的優點。或許書名可以理解成《哲學的40堂通識課》也不為過。

此外,作者為每一章節賦予了精闢而富有巧思的標題,以及耐人尋味的插畫。舉例來說,在談論伊比鳩魯的章節名為【花園小徑】,其中「花園」便是伊比鳩魯與學生談論哲學的學校;在維根斯坦的章節則名為【言語的蠱惑】嗯沒錯就是我看不懂的那一章呢你看看有多蠱惑!!(喂,以指出維根斯坦對「言語的本質」有著前無古人的突破性看法。在論述彌爾的章節,則配上一隻在泥巴坑中打滾的小豬的插圖,指向彌爾為在泥巴中打滾的豬與悲傷的人類的幸福評判高下;在叔本華的章節,插圖則是一隻吞食自己尾巴的蛇,指向叔本華主張的所有人都屬於同一股「意志」(驅動能量)的一部分。

在介紹各位哲學家的學說時,作者都使用相當具體、容易想像也容易理解的類別與舉例,讀者不會因為和某位哲學家生活的時代相差500年而感受到時空背景不同造成的代溝。

除此之外,作者也不忘穿插哲學家們的小逸事以增添閱讀的樂趣,例如謝哲青在《全民🌟攻略》中答對的伏爾泰趁Bug買彩券事件,以及叔本華心高氣傲地硬要把課排在和黑格爾同時段於是大家都去上黑格爾的課了都沒有人要來修他的課(我笑爛

 

目前我看了大約六成,只覺得以我所經歷過的台灣教育經驗而言,義務教育中的哲學教育實在是太不足了。

僅仰賴課內的教材,我們甚至沒有對這些哲學家有真正正確的認識,而流於知識背誦形式。

就以伊比鳩魯(為什麼我要一直舉伊比鳩魯當例子?當然是因為我覺得伊比鳩魯唸起來很好聽很快樂)為例,他在課本上大概就只會是「他的學派主張享樂主義」這樣不超過兩行的論述。但是讀到這樣簡短論述的人怎麼會想到,在那「花園」中伊比鳩魯教導他的學生的是節制需要、簡單欲望,以過著簡樸但滿足、不困擾於得不到的東西地快樂生活呢?

誰誰誰是什麼學派、誰誰誰寫了什麼書、「XXXXXX」是誰過說的話。一類人姑且不論,三類人和我唸的應該是類似的課本吧?應該也過有相似的經驗吧?

為了通過考試,我們焦頭爛額地背誦這些「哲學」內容,卻沒有意識到我們正違背了哲學真正希望我們做的事:不斷地問與不斷地想

 

 

 

 

 

arrow
arrow

    Hikar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