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9.07.09更新 短篇集《交響曲(シンフォニア)

沒有想到隔了兩年還會再回來更這篇。

 

最近才回頭看短篇集《獨房的偵探》(反正短篇集沒有進度壓力)

也才終於看到動畫版完結篇的原出處--《交響曲(シンフォニア)

獨房的偵探》是繼《天使與魔鬼的遊戲》之後的第二本短篇集,也收錄了四篇短篇,分別是平賀良太的故事《交響曲》、平賀和羅貝多的歡樂日常魔女之湯》、掃羅大主教(看來作者真的非常喜歡這個角色)相關的《彼得的椅子、天國之鑰》、以及羅蘭終於可以盡情裝逼的《獨房的偵探》(標題作)。

 

昨天熬夜看完第一篇、也就是良太底迪的《交響曲》.......

還好是短篇,不然一打開真的停不下來,如果是一整本可能會看到天亮。

深夜兩點闔上書頁的時候覺得眼眶深處有什麼東西在滾燙。

原本以為動畫做得夠催淚了(單指最終話而言)(其他部分也是有另一種意義上的催淚啦)。但我還是太小看原著了。

動畫大致上相當完整地呈現了,不過還是有些刪減的地方。

此外,平時讀者看到的都是被羅貝多當成弟弟寵愛的平賀,但這次在良太的故事中,讓平賀充分地展現了哥哥屬性。哥哥大好!!!

 

良太被診斷出骨腫瘤後,因為父兄都在外工作,住進了兒癌患者專門的醫療機構巴頓療養院。

良太從小就有一個秘密。

有三個帶著帽兜的男子,只有良太看得見。帽兜男會向良太傳達他人的死亡,並不斷催促良太為死者提燈引路、獻上祈禱。

原本良太一直以為帽兜男是自己的幻覺與夢境,醒來卻總是會發現帽兜男要他為之祈禱的死者真的都死去了,不管是良太認識或不認識的人。

良太心中雖然害怕不已,卻又怕把帽兜男的事情告訴哥哥,會給最喜歡的哥哥帶去災禍。

於是良太就獨自懷抱著這個秘密,每夜每夜不斷重複,為死者祈禱。一邊祈禱,也一邊想著,那麼,當自己死去的時候,又會是誰替我祈禱呢?

來到療養院之後也是一樣,但是,良太的特異之處,卻被駐院司牧貝赫姆神父察覺了。

某天,良太在療養院的圖書館裡,發現了夾在書架間的一本黑色的筆記本,是以義大利語寫成的,署名"GB"的手記,以及一張老舊的書籤。

是某個和自己有相似命運的人所寫的,良太忍不住一頁一頁地翻下去。

筆記的主人十二歲時,被診斷出惡性腦瘤,而且是在難以手術的部位,無疑是死刑宣判。

難以接受的他為了逃避絕望的現實,封閉了自己的情感,就像戴上虛偽的面具。雖然在學校裡面贏得了「聖人」的外號,但是他心中其實無比徬徨孤寂。

不治之症也重重地打擊了他的信仰。讓他對於人為什麼要活在世上、神為什麼要降下試煉來考驗人?心中充滿了質疑。

就在這時,他遇到了另一個特別的少年。少年在學校裡面總是獨來獨往,沉默寡言、還有著各種各樣的傳聞,是學校裡的問題學生。

筆記的主人好像在少年身上看見自己的影子,所以開始搭訕這個特立獨行的少年。

一開始是故意跑到少年常常偷閒的地方朗讀小說,漸漸地,藉由書本搭起的橋樑,兩人開始變得熟稔。

筆記的主人也從校長那裡聽說了少年的故事,校長說,這名叫羅貝多的少年,幼時便在駭人的慘案中失去了雙親。

那是超越自己身上發生的悲劇。筆記的主人曾經想過,如果自己是那少年的話,肯定會憎恨神、憎恨這世間吧?

但是當他和少年談起雙親的話題時,少年並沒有被無法選擇的命運扭曲、也沒有詛咒任何人,而是以遺忘來原諒這一切。

原本只是想要尋求一個能互相安慰的孤獨同伴,這一刻,筆記的主人卻被少年純淨高潔心靈救贖了。

但是他並沒有告訴對方他對自己而言多麼重要,取而代之地推薦少年一本名為《神之愛的顯現》的書。

《神之愛的顯現》講述的是出身卑微、經歷坎坷的傳教士的故事。

傳教士出生在環境惡劣的家庭,幼年失怙;好不容易成為主教之後,卻又不被家鄉人接受。

歷經波折、飽嚐艱苦、最後傳教士來到偏遠落後的異國傳教,卻還被強盜搶劫,在暗夜的森林裡迷了路。

絕望又無助的傳教士坐倒在地幾乎要放棄了,卻聽見幼小的孩子的聲音微弱地說「救救我.....」。

傳教士反射性地起身尋找求救的孩子,卻看到暗夜的森林裡,只有一種毫不起眼的、小小的白色花朵,發出清亮柔和的銀白光芒。

傳教士不由自主地循著發光的白色花朵走,居然回到了教會。

後來,傳教士詢問當地長老才知道,那是一種名為「聖禮之花」的白色花朵。以前的主教在教會附近廣為種植這種花,因為在漆黑的夜晚,聖禮之花會散發出微弱的熒光,引導迷途的旅人、或需要幫助的人來到教會。

長老還說,傳教士在森林裡聽見的「救救我」的聲音,一定是基督的聲音。

因為基督看見他人的痛苦,宛若自己身上的痛苦。當時,看見身陷絕望無助的傳教士,基督也彷彿是自己的絕望無助一般。

聖禮之花代表引導迷途的羔羊回到神身邊的路標。筆記的主人想要向少年傳達『你就是我的聖禮之花』,才推薦了這本書。

對良太而言,他的聖禮之花就是哥哥。年齡相差一輪的哥哥,無論何時都對他充滿愛與溫柔。

然而,良太的病情忽然急遽惡化,腫瘤轉移到肺部淋巴結,生命垂危。

貝赫姆神父緊急通知平賀,平賀也連夜趕去位在德國的巴頓療養院。

然而,就在平賀趕到之前,另一位來自梵諦岡的醫生,帶著研發中的新藥來到了療養院。因為事態緊急,來不及取得家屬的同意,權宜之下還是為良太進行治療。

新藥果然發揮了令人驚嘆的作用,將良太從鬼門關前救了回來。

這位金髮燦爛、面容姣好、眼珠閃爍著綠寶石光輝、宛若大天使米迦勒降世的梵諦岡醫生,溫和地對剛恢復意識的良太說:「若是狀況變得不好的時候,隨時都可以連絡我,我叫朱利安‧米迦勒‧伯傑

第二天早上,平賀終於到達療養院,見到病情穩定下來的良太,也聽貝赫姆神父轉述昨夜的奇蹟。聽貝赫姆神父的描述,平賀立刻認出「梵諦岡來的醫生」的真面目,心底也掀起了波瀾。

同時,擔心平賀兄弟的羅貝多也趕到了療養院。當聽到哥哥呼喚友人的名字時,良太立刻便知道了,眼前這個深得哥哥的信賴、沉穩溫柔的青年,就是筆記主人的「聖禮之花」。

於是良太將筆記連同書籤一起交給羅貝多。

羅貝多一眼就認出那張他曾經在書架間逡巡無數遍尋找的金色書籤,以及約瑟夫秀麗的字跡。

讀完筆記的羅貝多淚流滿面。而那張陳舊卻熠熠生輝的金色書籤上,用他們的暗號寫著約瑟夫留給他最珍貴的話語:

羅貝多,你是我的聖禮之花。

希望你幸福、也希望你能帶給他人幸福。

希望你永不會受傷害,為此我會在天國守護著你。

而良太病榻前的平賀卻陷入拉鋸的深淵。一則以良太的病情好轉為喜,一則以朱利安的未知盤算為憂。但是為了不讓友人也陷於危險與煩惱,他決定向羅貝多隱瞞朱利安插手的秘密......

 


看完小說又去把動畫看了一遍。

只看動畫的時候不覺得,看了小說之後再看動畫立馬就又覺得不滿足了。(喂你!!!)

動畫刪減的地方並不影響劇情,但是差在閱聽人的感受度。作者鋪陳的大量細節,就像打得很綿密的蛋白霜一樣緻密。隨著文字的推進,讀者也逐漸進入與角色的共鳴,體會角色的掙扎與痛苦、感受角色的一悲一喜,同時,也去細細思索作者拋來的提問和答案,然後向內心去求自己的答案。

 

此外,小說不同的表達形式也帶來了與動畫迥然不同的感受。

我真心覺得作者藤木稟的文筆真的是非常出色。《梵諦岡奇蹟調查官》是我看的第一部日文原文小說,曾經我也覺得我看不出非母語系文章的差別.........

直到我看了另一位作者的另一部日文原文輕小說之後。

立刻回家把藤木老師供起來拜(喂)。

雖然另外那位輕小說作者也是我原本很喜歡的作者(有其他的作品有出中文版),但是一讀之下不得不發現(?)文筆完全不是同一個等級。

藤木老師的文字是非常成熟的,而且是非常精練的。我在閱讀的時候,常常覺得,他書裡的每一字每一句,沒有一句話是多餘的,也沒有一行文是缺漏的。全部都是剛剛好的,就像縝密的織錦一樣,不曾多一針、也未曾漏一線,真的就像「增一分則太肥、減一分則太瘦」那般恰到好處。

架構場景非常鮮明,卻不會用很多冗長的敘述、於細節精緻周到卻不拖泥帶水;譬喻和形容全都既精準又深刻。用文字搭起來的布景鮮明又清晰,而不會讓人覺得人物在模糊不清的舞台演戲。

人物的台詞雖然鮮少有什麼妙語如珠的經典對白,卻營造出非常質樸寫實的感覺,在種寫實感之中,不可思議的事件便形成強烈的對比,顯得格外突兀,讓讀者感受到加倍的衝擊。

而在氣氛營造,尤其是詭譎驚悚的場景,更是渾然天成,不會有刻意、或太過浮誇的感覺,文字進入卻像霧氣一樣包裹滲透肌膚,讀者好像渾然不覺地、就這樣循著誘餌一步步走進了錯覺屋,等察覺的時候才發現立足的世界已經完全扭曲。

 

例如,在《交響曲》中的這一段:

その時、近くで雷鳴が轟き、大気を真っ二つに裂くような激しい振動が、平賀の頭蓋骨を揺さぶった。

突然の嵐かと立ち上がり、窓の方へ歩いていってカーテンを開く。

だが不思議なことに、そこに雷が鳴るような天候の変化を認めることは出来なかった。

空は静かで、青い月が翳みを纏って空の高みに浮かんでいる。

窓を開いて招き入れた風は、かすかな湿り気を帯でいた。

季節が移ろっていく時の危うげな空気が辺りに満ちている。

木々のざわめく音が、どこか不穏に感じられた。

奇妙な胸騒ぎを抱えて佇んでいると、滅多に鳴らない家の電話機が、背後でけたたましい音を立てた。

(這時,不遠處響起了隆隆雷鳴。彷彿要將大氣撕裂成兩半的劇烈震動,搖晃著平賀的頭骨。

他以為是突然的暴風雨來襲,起身走向窗邊拉開窗簾。

但不可思議地,卻沒有看到像是要打雷的天氣變化。

天色平靜、雲翳纏繞著青色月光高高懸浮在天上。

從打開的窗戶招入的風,夾帶著少許的濕氣。

季節轉換時伴隨著的險惡空氣滿溢四周。

樹木的沙沙聲令人感到有些不安。

當他懷抱著胸口奇異的騷動而佇立時,鮮少響起的室內電話在背後發出尖銳的聲音。)

這是平賀即將接到良太病情轉危的通知之前的描寫。是我相當喜歡的片段。

將平賀從他物什雜亂卻心情平穩的空間中拉扯出來,轉折到焦急緊迫卻束手無策的情境之中。

讀者彷彿也吸入了逐漸高張的空氣,感受著扎刺肌膚的預示,情緒隨著平賀一起緊繃起來。

閱讀藤木老師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另外,這次《交響曲》中視角轉換了好幾次。從開頭是第三人稱視角,過場轉換為貝赫姆神父,再轉為良太;良太讀手記時轉換為約瑟夫、約瑟夫手記裡引用書文時又轉換為傳教士。但是每一個視角都切換自如。這在第一集《黑暗學院》也有出現過,在第三人稱和學生賽巴斯欽之間轉換,只不過沒有轉換這麼多不同人。但是每一個視角轉換都切換自如、毫無障礙。

有時候這種寫法會讓人覺得混亂,因為好不容易習慣一個角色然後帶入他的心境了!!突然又被迫抽離去適應另一個角色。不過這一次在閱讀的時候並沒有這種感覺,反而有種很能感同身受的感覺。我想可能也和主題有關,因為這是深入觸碰回憶和內心渦漩的故事,所以這樣的寫法正好。

視角轉換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從不同角度去審視同一個角色。例如中間用視角轉換為貝赫姆神父,應該是為了從第三者的角度側寫良太---不是透過哥哥濾鏡、也不是從創作者冷然透澈毫不留情的天眼,而是看見一般人眼中的良太。

 

另外另外!!!也是看了原著才知道,平賀和羅貝多說話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平賀的自稱是「私」、平常不論對誰都規規矩矩全部講敬語;而羅貝多的自稱是「僕」、平常講話的彈性就比較高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絕對不是),對平賀說話的時候,常常問句會用「かい?」結尾,聽起來耳朵都融化了!!!!也終於了解什麼是「把平賀當成弟弟一般」。說話的方式充分展現了兩人南轅北轍的個性。

這個部分因為語言的關係,翻譯成中文之後這種特性就全部消失掉了!!!覺得非常可惜!!!!!

 

這次就先寫到這裡吧!之後也會繼續緩慢地啃書啃下去。

 

 

 

arrow
arrow

    Hikar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